其他百科
創(chuàng)建時間:2023-07-26 09:18
瀏覽:12.8K
摘要:珍達(dá)錐尾鸚鵡別名詹代亞鸚哥、綠翅金鸚哥、詹代亞錐尾鸚鵡,為鸚形目、鸚鵡科、錐尾鸚哥屬鳥類,原產(chǎn)于南美洲巴西的東北部,從帕拉州和戈亞斯東部到阿拉戈阿斯。主要棲息于植被區(qū)域、平原的樹林間、開闊的區(qū)域以及雨林的邊緣地區(qū),偶爾也會造訪農(nóng)耕區(qū),特別鐘愛當(dāng)?shù)氐囊訄@。1788年命名。以前在當(dāng)?shù)氐臄?shù)量多,且很常見?,F(xiàn)在因為林地被濫墾以及過度開發(fā)的關(guān)系,許多地區(qū)都已經(jīng)見不到它的蹤跡了。身體頭部、喉嚨等主要部分為鮮... [閱讀全文]
創(chuàng)建時間:2023-07-26 09:17
瀏覽:19.1K
摘要:折衷鸚鵡別名紅脅綠鸚鵡,為鸚形目、鸚鵡科、折衷鸚鵡屬鳥類,原產(chǎn)于大洋洲澳大利亞、亞洲印尼、新幾內(nèi)亞、所羅門群島,野生于海拔1900m以下的熱帶雨林、低地森林、紅樹林、椰子園以及農(nóng)作物區(qū)。1776年命名,共10個亞種。雌雄顏色反差極大,是兩性差異最明顯的鳥類之一。雌鳥鮮紅色的羽色與雄鳥亮眼的綠色形成強烈對比,非常美麗吸引人,是比較常見的中大型籠養(yǎng)鸚鵡,且比其他鸚鵡種類安靜一些,但有時仍會嘶叫吵雜,尤... [閱讀全文]
創(chuàng)建時間:2023-07-26 09:17
瀏覽:15.9K
摘要:中白鷺別名春鋤、白鷺鷥,為鸛形目、鷺科、鷺屬鳥類,原產(chǎn)于亞洲中部及南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qū),從中國(我國分布于長江流域及以南地區(qū))、日本、印度、菲律賓、印度尼西亞,一直到澳大利亞和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廣大地區(qū),偶爾往北到俄羅斯遠(yuǎn)東濱海邊疆區(qū)。野生于淡水地區(qū)植被豐富的河流、湖泊、沼澤、河口、海邊和水塘岸邊淺水處及河灘上,也常在沼澤和水稻田中活動。1829年命名,共3個亞種。中型涉禽,體型大小介于大白鷺和... [閱讀全文]
創(chuàng)建時間:2023-07-26 09:16
瀏覽:30.9K
摘要:中杜鵑別名筒鳥、山郭公、中喀咕、蓬蓬鳥,為鵑形目、杜鵑科、杜鵑屬鳥類,原產(chǎn)于亞洲東南部、大洋洲北部,中國、孟加拉、不丹、柬埔寨、印度、印尼、老撾、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帕勞、菲律賓、泰國、越南。野生于山地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闊葉林等茂密的森林中,偶爾也出現(xiàn)于山麓平原人工林和林緣地帶。1843年命,共2個亞種。夏季繁殖于海拔1300-2700m的丘陵山地。我國主要為夏候鳥,部分為旅鳥。... [閱讀全文]
創(chuàng)建時間:2023-07-26 09:15
瀏覽:9.1K
摘要:中華鷓鴣別名鷓鴣、越雉、懷南、中國鷓鴣,為雞形目、雉科、鷓鴣屬鳥類,原產(chǎn)于亞洲東單不,中國(東南部)、柬埔寨、印度、老撾、緬甸、泰國和越南。野生于次生林、灌木林,偶爾在農(nóng)田附近出現(xiàn)。1786年命名,共2個亞種。肉含有豐富的蛋白質(zhì)、脂肪且含有人體必需的18種氨基酸和較高的鋅、鍶等微量元素,富含多種維生素和鐵、鉀等多種礦物質(zhì)。其叫聲嘶啞,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很容易勾起旅途艱險的聯(lián)想和滿腔的離愁別... [閱讀全文]
創(chuàng)建時間:2023-07-26 09:15
瀏覽:13.3K
摘要:中杓鷸為鸻形目、鷸科、杓鷸屬鳥類,原產(chǎn)于除南極以外個世界各地均有廣泛分布。我國分布于東三省、河北、山東、西至四川、西藏南部、南至廣東、福建、香港、海南、臺灣。其中部分在海南島和臺灣越冬,其它地方均為旅鳥。夏季棲息于北極和近北極苔原森林和泰加林地帶,常在離林線不遠(yuǎn)的沼澤、苔原、湖泊與河岸草地活動。非繁殖期則多出現(xiàn)在沿海沙灘、海濱巖石、河口、沙洲、草原、濕地、湖泊、沼澤、水塘、河流、農(nóng)田等各類生境中。... [閱讀全文]
創(chuàng)建時間:2023-07-26 09:15
瀏覽:27.8K
摘要:中亞鴿為鴿形目、鳩鴿科、鴿屬鳥類,原產(chǎn)于亞洲中部,包括阿富汗、中國、印度、伊朗、哈薩克斯坦、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是罕見的季候鳥。棲息于荒漠、山腳平原、和森林中的巖石和懸?guī)r地帶,尤其林中河谷兩岸懸崖峭壁處。棲居于耕地、懸崖及廢墟稀疏有樹的地方。繁殖在新疆西部的喀什及天山地區(qū)。1856年命名,無亞種。小型鴿屬品種,翼上具兩道不完整黑色橫紋,頸側(cè)有具綠紫色閃光的小塊斑。甚似歐... [閱讀全文]
創(chuàng)建時間:2023-07-26 09:14
瀏覽:17.8K
摘要:侏鶴鴕:別名侏食火雞、矮食火雞,為鴕形目、鶴鴕科、鶴鴕屬鳥類,原產(chǎn)于亞洲印尼和巴布亞新幾內(nèi)亞,棲息于海拔3000m左右的熱帶雨林,遠(yuǎn)離人煙的森林的深處。1857年命名,共3個亞種。鶴鴕科中體型最小的食火雞,擁有粗糙的黑色下垂的發(fā)狀羽毛。翅膀退化弱小,不會飛行。頭部和頸部裸露,缺少羽毛,顏色為藍(lán)色和紅色。頭頂上有一個角質(zhì)的頭冠。與同屬中的其他二種鶴鴕相比,脖子上沒有肉垂??颇糠诸悾壶r形生存環(huán)境:叢林... [閱讀全文]
創(chuàng)建時間:2023-07-26 09:14
瀏覽:10.2K
摘要:朱鹮:別名朱鷺、紅朱鷺、亞洲朱鹮、日本朱鹮,為鸛形目、鹮科、朱鹮屬鳥類,原產(chǎn)于亞洲東部的特有物種,曾分布于中國東部、日本、俄羅斯、朝鮮等地。棲息于海拔1200-1400m的疏林地帶,在附近的溪流、沼澤及稻田內(nèi)涉水,漫步覓食小魚、蟹、蛙、螺等水生動物,兼食昆蟲。由于環(huán)境惡化等因素導(dǎo)致種群數(shù)量急劇下降,在大部分地區(qū)已經(jīng)滅絕。1835年命名,無亞種。被稱為世界上最稀有的鳥類,它的顏色是日本國色,是皇室的... [閱讀全文]
創(chuàng)建時間:2023-07-26 09:13
瀏覽:11.4K
摘要:珠頸斑鳩別名鴣雕、鴣鳥、中斑、花斑鳩、珍珠鳩、斑頸鳩、珠頸鴿、花脖斑鳩,為鴿形目、鳩鴿科、珠頸斑鳩屬鳥類,原產(chǎn)于亞洲東南部,包括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國、緬甸、中南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等地,中國南方廣大地區(qū)也較為常見。棲息于有稀疏樹木生長的平原、草地、低山丘陵和農(nóng)田地帶,也常出現(xiàn)于村莊附近的雜木林、竹林及地邊樹上或住家附近。雄鳥前額淡藍(lán)灰色,到頭頂逐漸變?yōu)榈奂t灰色。枕、頭側(cè)和頸粉紅色,后頸有一大塊黑... [閱讀全文]
創(chuàng)建時間:2023-07-26 09:13
瀏覽:38K
摘要:朱鸝別名栗色黃鸝、紅絲散拉,為雀形目、黃鸝科、黃鸝屬鳥類,原產(chǎn)于亞洲南部,中國、、印度、孟加拉、不丹、柬埔寨、老撾、緬甸、尼泊爾、泰國和越南。野生于熱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中,也棲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帶的次生闊葉林、竹林、雜林、疏林草坡或果樹林等。冬季南遷或遷往較低海拔的較多落葉林處越冬。1832年命名,共4個亞種。樹棲性中型鳥類,通常單獨或成對活動,留在樹層。有時會加... [閱讀全文]
創(chuàng)建時間:2023-07-26 09:12
瀏覽:26.7K
摘要:啄羊鸚鵡別名深山鸚鵡,為鸚形目、鸚鵡科、啄羊鸚鵡屬鳥類,原產(chǎn)于大洋洲澳大利亞、新西蘭、塔斯馬尼亞及其附近島嶼,棲息于海拔600-2000m的山區(qū)森林、高地稀樹灌從。1856年命名,無亞種。由于時常發(fā)出Keeaa的沙啞叫聲而得名。啄羊鸚鵡有著強烈的好奇心,看到任何一樣新東西都要設(shè)法弄個明白,因此它們便在當(dāng)?shù)氐木用裰辛粝铝藧壅衣闊┑牟缓妹暋sw形大,羽毛豐厚,主要呈綠色,喙又粗又長。會攻擊羊群,甚至跳... [閱讀全文]
創(chuàng)建時間:2023-07-25 10:46
瀏覽:13.6K
摘要:紫冠蕉鵑為鵑形目、蕉鵑科、冠蕉鵑屬鳥類,原產(chǎn)于非洲中南部,阿拉伯半島的南部、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陸。包括斯威士蘭、布隆迪、肯尼亞、馬拉維、莫桑比克、盧旺達(dá)、南非、斯威士蘭、坦桑尼亞、烏干達(dá)、贊比亞及津巴布韋。棲息于潮濕的林地及常綠林。斯威士蘭國鳥,頭部為綠色,頂部有紫色的冠羽,豎起來酷似古羅馬的頭盔一般。眼睛有紅環(huán)圍繞,喙呈黑色。頸部及胸部呈綠色及褐色。身體其余部份都呈紫色,翅羽末端呈紅色。科目... [閱讀全文]
創(chuàng)建時間:2023-07-25 10:45
瀏覽:18.1K
摘要:紫冠亞馬遜鸚鵡別名淡紫冠鸚哥、紫帽亞馬遜鸚鵡、淡紫冠亞馬孫鸚哥、芬奇氏亞馬遜鸚鵡,為鸚形目、鸚鵡科、亞馬遜鸚鵡屬鳥類,原產(chǎn)于北美洲墨西哥太平洋海岸特有的一種鸚鵡,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南部也有一些野生群落。棲息于海拔600-2200m的林區(qū),也喜歡活動在松樹林區(qū)或橡樹林區(qū)。也有遷移的習(xí)性,遷移的地點則視食物充足與否來決定。1864年命名,共2個亞種。羽毛綠色,前額栗色,喙呈骨色,外觀有點像紅冠亞馬遜鸚... [閱讀全文]
創(chuàng)建時間:2023-07-25 10:45
瀏覽:28.8K
摘要:紫紅頭鸚鵡:別名灰頭鸚鵡、彩頭鸚鵡、紫頭鸚鵡,為鸚形目、鸚鵡科、鸚鵡屬鳥類,原產(chǎn)于亞洲南部,巴基斯坦東北部到尼泊爾境內(nèi)的低喜馬拉亞山脈丘陵地帶起,包括不丹、孟加拉、印度、斯里蘭卡與瑞斯瓦蘭島。主要棲息于約1500m的開闊鄉(xiāng)村林地、干燥和潮濕的熱帶草原,尤其喜好在森林和農(nóng)耕區(qū)的邊界活動,比較少在城鎮(zhèn)或是公園中活動。1766年命名,無亞種。鳥體為綠色,頭部中間為紅色,頭部后方、頸部和臉頰延伸為藍(lán)紫色,...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