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創(chuàng)建
41.5K
9868

我生于美洲

作品簡介

??“我生于圣雷莫……我既生于圣雷莫也生于美洲。”

??101次訪談全收錄,跨越4個10年,全書近800頁。

??1951—1985年卡爾維諾訪談錄,簡體中文版首次面世!

??一本“卡爾維諾百科全書”| 一部旋轉棱鏡般的多面性自傳

??最珍貴的卡爾維諾的自述文集 | 無死角解謎卡翁敘事藝術與美學思想

??披露筆下作品趣事——

您為什么寫作?

如果可以重來,哪本書您不會去寫?

您最想成為小說中哪個人物?

??分析文學的形勢與命運——

如何定義您在當代意大利文學中的位置?

書籍對年輕人具有怎樣的重要性?

美國當代文壇的哪些方面最有意義?

??思索城市、宇宙、人類的未來——

您能想象出未來之城的形象嗎?

幻想是現(xiàn)實的一部分嗎?

您會給一個厭世的人說什么來挽救他的生命?

卡爾維諾是一位不愿意談論自己的作家,但是一生接受了超過兩百次的采訪。

《我生于美洲》為卡爾維諾1951—1985年間的訪談錄,101次訪談跨越了4個10年。這是最珍貴的卡爾維諾的自述文集:既有對筆下作品趣事的披露、對意大利和外國文學形勢和命運的分析,也有對城市、宇宙和人類未來的思索……這是卡爾維諾如何成為一名作家的故事,一部旋轉棱鏡般的多面性自傳,一本理解卡爾維諾敘事藝術與美學思想的“解謎之書”。

關于生平,卡爾維諾寫道:“我仍然屬于和克羅齊一樣的人,認為一個作者只有作品有價值,因此我不提供傳記資料。我會告訴你你想知道的東西。但我從來不會告訴你真實。”

1923年10月15日生于古巴,1985年9月19日在濱海別墅猝然離世,而與當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失之交臂。

父母都是熱帶植物學家,“我的家庭中只有科學研究是受尊重的。我是敗類,是家里唯一從事文學的人。”

少年時光里寫滿書本、漫畫、電影。他夢想成為戲劇家,高中畢業(yè)后卻進入大學農(nóng)藝系,隨后從文學院畢業(yè)。

1947年出版《通向蜘蛛巢的小徑》,從此致力于開發(fā)小說敘述藝術的無限可能。

曾隱居巴黎15年,與列維-施特勞斯、羅蘭·巴特、格諾等人交往密切。

1985年夏天準備哈佛講學時患病。主刀醫(yī)生表示自己未曾見過任何大腦構造像卡爾維諾的那般復雜精致。

作品目錄

  1. 前言
  2. 編者的話
  3. 1951-1960年
  4. 在現(xiàn)實面前的作家(1951年)
  5. 戲劇與電影(1952年)
  6. 冒險作家(1954年)
  7. 需要思想與文化(1954年)
  8. 自畫像(1956年)
  9. 現(xiàn)實主義與非真實風格(1956年)
  10. 幻想虛構,語言的多樣性(1957年)
  11. 抵抗運動帶我入世(1957年)
  12. 文學與意大利現(xiàn)實(1958年)
  13. 帕韋塞,卡洛·萊維,羅伯-格里耶,布托爾,維托里尼……(1959年)
  14. 距離與張力(1960年)
  15. 美利堅“不合眾國”(1960年)
  16. 五十年代的意大利文學(1960年)
  17. 我的美國印象(1960年)
  18. 與卡洛·博的談話(1960年)
  19. 1961-1970年
  20. 1960年的意大利電影(1961年)
  21. 文學中關于色情的八個問題(1961年)
  22. 披頭族與“體制”(1962年)
  23. 《世紀中葉》(1963年)
  24. 在科托倫戈的監(jiān)票員(1963年)
  25. 新資本主義與左翼反對黨(1963年)
  26. 將評論家引上“歧途”(1964年)
  27. 文學與社會(1965年)
  28. 我在《宇宙奇趣》中繼續(xù)幻想小說的話題(1965年)
  29. 對定義永不滿意(1966年)
  30. 電影與小說(1966年)
  31. 我的風格變換的原因(1967年)
  32. 恒星的想象與語言(1967年)
  33. 威尼斯:水城的原型和烏托邦(1968年)
  34. 所有小說促使形成的那部獨一無二的小說(1969年)
  35. 書不是隕石(1969年)
  36. 人生與夢想(1970年)
  37. 不間斷的紙張的景觀(1970年)
  38. 從書上到電視上的馬可瓦爾多(1970年)
  39. 1971-1980年
  40. 傅立葉與回歸烏托邦(1971年)
  41. 童話不可替代(1972年)
  42. 費諾利奧逝世十周年(1972年)
  43. 城市,記憶與欲望之所(1972年)
  44. 五十五座城市(1972年)
  45. 我想停下來稍作整理(1973年)
  46. 離婚公投(1974年)
  47. 不穩(wěn)定與難統(tǒng)治(1974年)
  48. 夏俠,一個懷有千言萬語的沉默者(1975年)
  49. 未來之城(1975年)
  50. 方言(1976年)
  51. 作家與傳統(tǒng)(1977年)
  52. 斯大林主義年代里的意共文化(1977年)
  53. 1978年的形勢(1978年)
  54. 儒勒,一個難以界定的作家(1978年)
  55. 從可能出發(fā)(1978年)
  56. 伏爾泰與盧梭(1978年)
  57. 史蒂文森,講故事的人(1978年)
  58. 我是乖小孩(1979年)
  59. 單詞的一般化,寫作的準確性(1979年)
  60. 永不結束的故事(1979年)
  61. 為了找本書看,我寫了十本(1979年)
  62. 用不同的名字出版每一本書(1979年)
  63. 我只相信慢工出細活(1979年)
  64. 人成年了嗎?(1979年)
  65. 我懷疑得越來越多(1979年)
  66. 關于新個人主義(1980年)
  67. 小說心愿單(1980年)
  68. 司湯達與復雜性(1980年)
  69. 《文學機器》,我的死后書(1980年)
  70. 在十八世紀我會如魚得水(1980年)
  71. 更換班子(1980年)
  72. 我欽佩會講故事的匠人(1980年)
  73. 如果在秋夜,一位作家……(1980年)
  74. 還能講個故事嗎?(1980年)
  75. 1981-199805年
  76. 我喜歡越獄的囚犯(1981年)
  77. 敘事的力量(1981年)
  78. 我總是嘗試新事物(1981年)
  79. 敘事可能性的一覽表(1981年)
  80. 閱讀小說(1981年)
  81. 莫扎特的敘述者(1981年)
  82. 當代寓言家(1981年)
  83. 電影評審員(1981年)
  84. 人的年齡(1981年)
  85. 我有兩種字跡(1982年)
  86. 《真正的故事》(1982年)
  87. 我不是歌劇劇本作者(1982年)
  88. 我對深度表示深深懷疑(1982年)
  89.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電影(1982年)
  90. 講述《瘋狂的羅蘭》(1982年)
  91. 我寫作是因為我沒有經(jīng)商的天賦(1983年)
  92. 眼睛與沉默(1983年)
  93. 格諾,智慧的提議(1983年)
  94. 帕洛馬爾的視野(1984年)
  95. 肉眼辨識星座(1984年)
  96. 尋找復雜性(1984年)
  97. 對象的豐富性(1984年)
  98. 我的城市是紐約(1984年)
  99. 我有點厭倦了做卡爾維諾(1984年)
  100. 文學和歷史中的時間(1985年)
  101. 我喜歡嘗試新的形式(1985年)
  102. 世界不是一本書,但我們照讀不誤(1985年)
  103. 無聲勝有聲(1985年)
  104. 我通常以圖像為出發(fā)點(1985年)
  105. 練習簿(1985年)
  106. 敘事產(chǎn)生理性(1985年)
  107. 意大利文學與我很投契(1985年)
  108. 作者生平
9868

免責聲明:本站詞條系由網(wǎng)友創(chuàng)建、編輯和維護,內容僅供參考。

以上內容均為商業(yè)內容展示,僅供參考,不具備專業(yè)問題解決服務,

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的專業(yè)人士。

如您發(fā)現(xiàn)詞條內容涉嫌侵權,請通過 948026894@qq.com 與我們聯(lián)系進行刪除處理!

參考資料

一秒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