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創(chuàng)建
19.1K
7694

春臺班

上海圖書館藏《春臺班戲目》封面題有“乾隆三十九年巧月立”,該班是否成立于此年,未詳。清嘉慶初年入京,嘉慶八年(1803)成書的《日下看花記》,載有當時班內一些主要昆亂兼唱的旦行朱大翠、王翠林、駱九林、何聲明、陳榮珍,昆旦吳福泰、陳桂林、蒿玉林、產(chǎn)太林,唱亂彈的李二林、蔡蓮芳、范添喜等人。經(jīng)常演出的劇目有吹腔《打櫻桃》《探親》《賣藝》《打店》,秦腔《鐵弓緣》《闖山》《打刀》《背娃入府》,羅羅腔《打灶》《打面缸》,柳枝腔《看燈》,雜調《頂磚》,昆腔《射雁》《和番》《琵琶詞》等。嘉慶十七年(1812),陳孔蒸曾為春臺班領袖(《重修喜神殿碑序》),主持班務。嘉慶二十四年(1819)春臺班散去。道光三年(1823)復出,數(shù)年后涌現(xiàn)出一批頗為觀眾注目的青少年演員,演唱的諸腔散套,備受觀眾歡迎?!秹羧A瑣簿》說:“四徽班各擅勝場……春臺曰‘孩子’?!贝号_班與楚調頗有淵源,湖北籍著名生腳米應先即為該班主演。小隱著《嫡支嫡派的皮黃系伶人》云:“前清嘉道之際,都中昆弋式微,皮黃乃乘虛而入,始主其事者鄂人童、米諸伶?!保ā稇螂s志》1922年版)“米”即米應先,“童”即童德善。成書于道光十二年(1832)的《燕臺鴻爪集》說:“京師尚楚調,樂工中如王洪貴、李六,以善為新聲稱于時,一香(汪全林)學而兼其長?!蓖鹾橘F、李六及汪一香均為春臺藝人。李六是三慶班進京時主持人余老四(深山堂主人)的弟子,與宋碧筠、范四保為師兄弟。道光十五年(1835)李六被尊為“部中父老”(《夢華瑣簿》),在京師徽班中,與和春班老輩小生吳正田最受推崇。漢派老生余三勝,北來后曾居天津,在群雅軒票房演唱。道光十七年(1837)在津合葬父母后,至京搭入春臺班演戲。初入春臺之余三勝,雖名列李六之下,但已有“亞賽當年米應先”(子弟書小唱本)之譽。此時,在春臺演唱的有殷采芝、檀蘭卿(天祿)(此二人于道光十一年后,與陳孔蒸同掌春臺)、陳長春、吳桐仙、蔣云谷、俞鴻翠、王長貴、夏天喜、陳鸞仙(鳳林)、丁鴻寶等(道光十七年《春臺班義園記》碑文)。大約成書于道光二十年(1840)前后的子弟書小唱本(邵曾祺《漫談四大徽班》)載,此時春臺班主要演員、劇目有:《五彩輿》《節(jié)義廉明》《金沙灘》(全班合演的連臺戲),李六《草船孔明借箭》《李太白醉罵安祿山》,余三勝《賣馬當锏》《捉曹放曹》《定軍山》《洪羊洞》,朱大麻子《斷密澗》,夏麻子《截江》《戰(zhàn)渭南》,李天壽《三娘教子》,夏天喜《上墳》等。道光二十五年(1845),余三勝位居該班首席老生,年43歲(李六60多歲)。全班主要演員、劇目有:余三勝、陳鳳林《四郎探母》,余三勝《雙進(精)忠》《碰碑》《瓊林宴》《戰(zhàn)樊城》,李六《掃雪》,陸玉蘭《祭塔》,朱大麻子《陽平關》,產(chǎn)滾子《斬蛟》,朱三喜《紅鸞喜》等?!洞号_班戲目》對此時期的劇目更有詳細記載。 咸豐二年(1852)后,李六之名,不復見載,王九齡轉進四喜,陳鳳林改搭重慶班。班內增入天津丑腳名票劉趕三。大約咸豐中期,名旦胡喜祿由三慶過入春臺。余三勝、胡喜祿合演的《坐宮》,成為戲園或堂會演出的最紅劇目。咸豐八年(1858)初,康慈皇太后的“國服”期滿開禁后,余三勝大約已轉入北京廣和成班(同治二年該班花名冊已載有三勝之名)。同治二年(1863),周春奎、胡喜祿等接辦春臺(或許咸豐八年已經(jīng)接辦),全班陣容有:老生張玉奎、張三元,武生俞菊笙,旦腳屠(陸)春蘭、龔翠蘭,凈腳朱志學(朱大麻子)、姬明亮、張光裕(玉)、王攀桂,丑腳汪永泰、潘五等(同治二年春臺班《戲班花名冊》)。同治三年(1864)《都門紀略》載春臺班有老旦郝蘭田,旦腳胡喜祿、常子和,小生王長壽等,皆《戲班花名冊》未錄之人。主要上演劇目有:周春奎《五雷陣》《罵曹》《探母》《牧羊卷》,胡喜祿《玉玲瓏》《玉堂春》《探母》《血手印》,常子和《彩樓配》《走雪山》《戲妻》,郝蘭田《斷后》《六殿》《辭曹》,王長壽《岳家莊》《八大錘》《蜈蚣嶺》,張光玉《五人義》《白水灘》《神州擂》,俞菊笙《昊天關》《連環(huán)套》《十美圖》等。大約同治中期,春臺班首次排演皮簧戲《五花洞》,胡喜祿、王長貴(可能后搭入)分飾真假潘金蓮,張玉奎飾包公,俞菊笙率眾武行飾演天兵天將,以開打墩底(《京劇之變遷》)。此戲演出后,流傳極廣。同治十一年(1872),俞菊笙為領班人。以他為中心,趙錦榮、陸玉鳳、慶春圃、錢同喜、張富有、李涌泉等人相佐助,形成一個更加強大的武戲群體,與三慶班的老生戲,四喜班的旦腳戲,鼎足京師劇壇。光緒三年(1877),凈腳錢寶峰、武丑德子杰、旦腳孫彩珠等加入,演出的武戲更加精彩。這個時期的代表劇目除《混元盒》外,長靠戲有《晉陽宮》《界牌關》《挑華車》《長坂坡》《鐵籠山》,短打戲有《金錢豹》《艷陽樓》《飛杈陣》《蓮花塘》《趙家樓》等,表演聲勢威猛,開打火爆。汪桂芬于光緒九年(1883)后,充春臺班首席老生,名聲極顯,但該班仍然保持以武戲為主的特色。俞菊笙主持的春臺班,是京劇武生挑班之始,對京劇武戲表演地位的提高,發(fā)展京劇武打藝術,作出重要貢獻。楊月樓于光緒十三年(1887)接辦三慶班。俞菊笙于次年與汪桂芬退出春臺班,由昆老生陳壽峰接辦。陳壽峰采取昆亂并重的老路子,企盼恢復昆曲的往日輝煌,但無力與同時的三慶(楊月樓等)、四喜(孫菊仙等)、同春(譚鑫培等)相抗衡,維持二年多即輟演。光緒三十年(1904),俞菊笙曾使用收回的春臺班名掛牌演唱,《聞歌述憶》的作者鳴晦廬主人,曾觀其演出《長坂坡》。時未久亦散去,嗣后再未復出。

7694

免責聲明:本站詞條系由網(wǎng)友創(chuàng)建、編輯和維護,內容僅供參考。

以上內容均為商業(yè)內容展示,僅供參考,不具備專業(yè)問題解決服務,

如果您需要解決具體問題(尤其在法律、醫(yī)學等領域),建議您咨詢相關領域的專業(yè)人士。

如您發(fā)現(xiàn)詞條內容涉嫌侵權,請通過 948026894@qq.com 與我們聯(lián)系進行刪除處理!

上一篇:傍角
下一篇:天任考研
一秒推